【党管人才】借力帮扶机遇深化帮扶合作:着力打造“组团式”帮扶样板工程

来源:赤峰市/2024-12-04 浏览量:1726

2022年,中组部启动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赤峰市委高度重视,将“组团式”帮扶作为推进京蒙协作、建强人才体系的重要抓手,精准把握“可实现、可持续、有成效”的帮扶要求,打造了“组团式”帮扶样板工程。巴林左旗委将“组团式”帮扶工作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强化沟通对接,持续激活这一“智力引擎”,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持。


高位统筹  系统推进

下好精准承接“先手棋”

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以旗委书记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下设3个工作协调组,建立旗乡村“三级联络”“一总多分、协作共促”对接机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牵头抓总、部门协同配合”工作格局。目前,累计研判协商20余次,解决问题30余个。高效承接落实。联合制定3个领域《三年发展规划》、72项具体工作举措和涵盖12个方面125项需求《帮扶清单》,建立“月调度、季研判、年总结”工作制度,做到台账式管理、清单化推进、销号式落实。做优服务保障。坚持给实职、赋实权、压实责,让帮扶干部担任受援学校、医院校(院)长,旗委书记定期进行谈心谈话撑腰鼓劲,同时拿出真金白银专门用于生活保障、表彰激励等,让帮扶干部安心安业。



革故鼎新  因地施策

构筑教育发展“新蓝图”

优化育人方式,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结成协作帮扶“联盟”,通过定期选派学生赴北京学习培训、联合培养等方式,提升学生内驱动力。今年,受帮扶的林东九中本科上线率同比增长21.58%,华夏职业中学高考升学率增至96%。促进互动交流,打通教学改革脉络。共建线上教学交流平台,与北京教师一起备课、磨课、听课、评课,在思维碰撞中持续优化教学方法。目前,共开展学术交流等活动155场次,共建日语、体育等实验班6个,增设无人机等新专业3个,增加专业核心课程25门、学生社团课程57门。完善教学制度,全力优化校园管理。在三峡中学成立“七个中心”,在华夏职业学校成立“三室五中心”,完善校园管理等25项制度,新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制度10项,促进学校治理效能逐步提升。


筑牢基础  建强学科

提升医疗救治“综合力”

在医院管理上建机制提效能。倡导两地医院管理理念和服务理念同质化,实施“1131”医疗质量提升行动,新建、修订规章制度70余项,推行“五岗三级”评价机制,成功通过二甲复审。在诊疗水平上补短板强弱项。全面规范“五大中心”单元流程,加快推进创伤中心建设,危重症救治半径时间由50分钟减至30分钟以内。协同打造3个旗级特色重点专科,推行AI眼底成像等19项新技术,填补左旗医疗领域诸多空白。联合推进“名医品牌”建设,建立1个博士工作站、7个名医工作室,有效弥补学科建设短板。在人才培养上强科研重培带。建立“1+3”师徒跟班带教、医生送学送训提升机制,组建科研兴趣小组,采取科研讲座、学术沙龙等方式,培养中青年科研骨干30人,推动本地医生成功科研立项3项,实现左旗卫生领域科研项目零突破。



科技赋能  助农惠民

激活产业发展“动力源”

聚力成果转化,拓宽科技应用“新场景”。对接科技特派团专家力量打造建设科技特派团工作站4处、产业示范基地4处、科技小院1处,申报科研项目2个,推广新技术13项,为左旗农牧业发展“把脉问诊”“对症开方”。强化联农助农,把稳产业发展“方向盘”。建立科技特派员包乡联村机制,累计开展线上线下技术指导179次,覆盖嘎查村166个、经营主体182家,攻克疫病防控等技术难题51项,推广新技术14项,助推全旗玉米产业实现亩均增产115公斤,基本农田亩均成本节约15%。突出结对帮带,打造乡土人才“蓄水池”。推行乡村科技人才“百千万”培育模式,通过专题讲座、现场讲解、示范服务、带动参与等形式,培育壮大本土人才队伍。目前,累计帮带本土科技骨干117人,培训乡土科技人才1860余人次、农牧民4900余人次。


(来源:市委组织部 人才科 巴林左旗委组织部)

平台首页 嘉宾登录 他山之石 数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