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强调:“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赤峰市是农牧业大市,全市农牧业人口为189.25万人,耕地面积2115万亩,广阔的乡村振兴舞台在推进过程中,更需要抓好人才队伍建设。全市农牧系统按照发展现代农牧业、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以产业为依托,大力培养农村牧区实用人才,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着力打造高水平农村牧区实用人才队伍。
坚持高位谋划,注重长远发展。始终致力于把培育农村牧区实用人才作为服务乡村振兴的抓手,高位谋划、长远规划农村牧区实用人才培养工作,积极培育政治素质强、致富能力强的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带头人,打造农牧业发展“领头雁”队伍。制定并印发《赤峰市2021年高素质农牧民培育工作实施方案》,争取高素质培育项目资金1295万元,在各旗县区和市农牧技术推广中心培育高素质农牧民3410人。围绕农牧业产业链,分层次分类别重点培育100名产业致富带头人、合作社带头人、家庭农牧场主、返乡创新创业人才等高素质农牧民。
坚持市场导向,推进产才融合。农村牧区实用人才培养紧紧围绕全市农牧业重点工作,瞄准目标市场需求,坚持“市场需要什么、产业发展缺少什么、农牧民需要学习什么就开展什么培训”的原则,把培育农牧民技能特长与农牧业生产和新农村建设的需求相结合,有计划地开展农村牧区实用人才培育。围绕加快培养农村生产经营人才、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人才、乡村公共服务人才、乡村治理人才和农业农村科技人才队伍,在全市形成了65301人的庞大农村牧区实用人才队伍。根据农牧民特点,有计划地开展农牧民培训工作,全域开展中国农技推广APP线上培训,让3017名乡土专家、农技人员提供在线提供咨询服务,线上解答问题21.6万个(次),为农村牧区提供农牧业科学技术174项,培训农牧民9.5万人次。

坚持创造条件,发挥人才效能。结合“今天我为群众做点小事”为主题的“万名专家人才服务基层”行动,启动全市农牧系统科技“大下乡、大培训、大比武”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积极实施“科技进村入户到地头”,组织农技人员立足岗位职责,充分发挥农技人员专业特长优势,成立专门的专家讲师服务团,深入一线,开展精准化服务,办样板、抓示范,培养一群扎根农村牧区的科技明白人。组建20余支科技服务队,帮助群众解决农牧业领域问题,做到群众有需要有困难“随时办”“马上办”“集中办”。组织79名技术专家组建农牧技术服务专家讲师团,围绕全市农牧民生产生活调研梳理出了亟待解决的66条实际需求,精选86门课程,实现一对一“点餐式”服务。2021以来,先后引进300多名专家学者、8000多名专业技术人才、2000多名科技特派员到农村牧区下沉服务,解决实际问题8000余个,培训培育农牧民1.2万人次。

坚持建强载体,促进平台培育。围绕优势农产品和特色产业发展需求,建设长期稳定的农牧业产业基地,将现有的农业、畜牧、农机、劳动就业服务等资源配置进行整合,加快创业载体建设,通过建立专业合作社、扶持龙头企业和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等形式,为人才发挥用武之地搭建舞台,并不断通过引、育、联、孵、建五种方式加大农村牧区创新创业带头人的培育力度。近年来,全市打造了“政产学研推用银”党建联合体32个,在各旗县区建立“乡土人才培训基地”80个,教育培训实训基地86处、主体单位类基地43处、主导产业类实训基地43处、创新建设“民族技艺人才培训基地”19个;师资库入库师资196名;培育对象入库21500人。新培训实用人才2万余人、乡土人才8000余人,民族技艺传承型人才500余人,受益农牧民达到8.2万人次。

坚持机制创新,激发队伍活力。全面实施农技推广特聘计划,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将符合岗位职责要求的大学毕业生、乡土专家充实到实用人才队伍中,改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的人员结构和素质结构,提高实用人才服务“三农”的能力。支持农民“立足本土找出路,围绕主业求发展”,积极倡导外出农民返乡创业,走出了一条以转移促创业,以就业带增收的农村发展道路。鼓励和支持农村牧区实用人才兴办经济实体,扶持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在创业培训、科技立项、金融服务等方面给予优惠和支持。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方面给予更大的倾斜政策。对在推进农牧业结构调整、农村牧区经济发展中做出较大贡献的农村牧区实用人才,及时给予表彰奖励,极大程度的激发了农村牧区实用人才创新创业的活力。
(市委组织部 人才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