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强教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坚实基础。全市教育系统不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进教育工作机制体制创新,树立人才为先的工作导向,明确目标,创新思路,拓宽渠道,注重人才引进,加强合作交流,搭建立体化的人才培育平台,为教育行业全面振兴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引进来,精准招募紧缺人才促发展
近年来,全市教育系统自主开展教师公开招聘和人才引进工作。全市中小学5年来公开考录补充教师6930人,向农村牧区倾斜比例达到73%。全市通过“绿色通道”引进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公费师范生、“双一流”大学研究生1218名,其中市直属学校引进220名;职业院校通过“灵活编制”聘用社会行业企业能工巧匠引进“双师型”教师60人。今年,在市委编办、市人社局的支持下,市教育局直属六所学校通过“绿色通道”引进人才,计划引进优秀高校毕业生102名,占市本级人才引进计划的半数左右。其中:赤峰二中、赤峰蒙古族中学、赤峰二中国际实验小学、赤峰蒙古族实验小学4所学校通过“先引进后公考”的方式引进2022年度优秀教师68名,引进人员中有1名博士、20名公费师范生。引进教师过程更注重素质,市教育局推动教师公开招聘考试笔试内容改革,在传统考察考生教育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教育政策法规、教师职业道德及学科专业知识纳入考试范围,根据课程标准和专业标准,按照不同学段、学科分别命题,力求更加科学、全面地考查应聘者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有效提升了教育人才队伍整体素质。
重培育,广泛培养青年人才筑匠心 建立赤峰市教育系统优秀中青年干部人才信息数据库。在全市教育系统遴选173名品行端正、知识面广、技能过硬、有较大发展潜力的教师,加大专业水平、创新能力等的支持培养力度,促进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实施赤峰市卓越校长品牌学校项目。市教育局与市委组织部联合举办“卓越校长 品牌学校”高级研修班,在全市范围内选派28名具有带动示范性的中小学校校长参加为期两年的研修活动,完成研修任务后列入“玉龙人才”管理。通过举办“赤峰市卓越校长品牌学校”中层干部高级研修班、中小学校青年中层干部教学业务提升班,培养中小学中层教研管理干部600余名,组织中层干部先后赴北京、青岛学习考察,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校干部的整体素质。推行名师带动战略,实施名教师培养工程。2020年9月在中小学校建立市级名校长工作室11个,发挥名校长、名教师在教书育人、教育科研、教师培带等方面的示范和引领作用。近年来,全市多名校长及教师被评为“草原英才”“玉龙英才”。
用得好,全面推行领军人才传帮带
发挥市外赤峰籍优秀人才的带动作用。充分发挥好市内、市外“两个赤峰人”的优势。2020年8月市教育局牵头,以市外赤峰籍优秀人才吕文利博士、高威博士为核心,组建了教育信息化博士工作站、教育现代化博士工作站和教育国际化博士工作站,推动我市与其他地区教育领域人才的融合交流,引导更多人才为我市教育事业发展贡献力量。实施人才基层服务发展计划。开展 “千名专家服务基层”活动,2019-2020年市教育局下派专家共17个批次,下派专家人数53人,服务天数达到640天。服务专家类型包括农牧业、工业、科技、教育心理学等,解决了许多实际困难。成立教师成长工作室和名教师工作室,建立市级名师工作室7个、教师成长工作室12个。充分发挥名师在教书育人、教育科研、教师培养等方面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留得住,多措并举留住人才创梦想
市教育局结合教育改革发展实际,积极协调编制、人社、财政、发改等部门,推动出台我市教师队伍人才支持政策,创造良好的人才就业环境,为学术教育人才解决后顾之忧。2018年市教育局联合市编办、市财政局出台《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聘用“双师型”教师员额制使用和岗位工资管理暂行办法》,有力推动了“双师型”教师聘任工作。2019年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构建教师公开招聘、“绿色通道”人才引进政策体系,对“绿色通道”人才引进、教研员高级职称设置比例、乡村教师待遇、教师培养培训等方面做出了具体规定。市教育局联合市人社局出台《赤峰市保障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实施办法》,为我市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提供便利,充分保障各类人才子女享受优质教育的权利。
(市委组织部 人才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