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是发展现代工业和国防尖端技术不可替代的战略资源,从遨游太空的航天器到装点城市的霓虹灯,从直冲云霄的战斗机到铺天盖地的电子设备,当今世界每6项新发明中就有1项离不开稀土。
“世界稀土看中国,中国稀土看包头,包头市90%以上各类稀土企业都集中在稀土高新区,这里已形成从稀土的采、选、冶、分离到新材料、元器件、终端应用的完整产业体系。”包头稀土高新区党工委书记邬军军介绍,“去年,区内39家规模以上稀土企业累计实现稀土工业总产值480亿元,实施关键技术攻关和重点成果转化项目538项,占据稀土产业技术发展制高点。”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作出部署,对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提出要求。以产业凝聚人才,以人才反哺产业发展,“双向奔赴”的生动实践在这里发生。
集聚领军人才 打造“最强大脑”
2015年,上海交大包头材料研究院在稀土高新区揭牌。
“从刚成立时只有三个人、两间办公室,到如今占地50亩、已注册46家企业的现代化专业产业园,我们已经落地7个填补内蒙古自治区技术和产业空白的成果转化项目,这些离不开高新区的支持。”研究院副院长杨剑英说。
高层次人才是推动产业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高水准平台是人才创新创业的基石。为吸引国内外知名专家和行业领军人才服务经济建设,稀土高新区匹配1000万元人才专项资金,主动对接近百所高校人才资源,大力支持企业高层次人才平台建设。
党工委牵线搭桥,让本不熟悉的校企碰撞出火花。稀土高新区已在包头市英思特稀磁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等3家公司成立3所院士专家工作站,区内42家企业与国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展开合作,联合攻关领域内技术难题,打造产业转型升级“最强大脑”。
在内蒙古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有限责任公司,12条技术成果产业化示范线建设有序开展,百余名高层次专业人才齐聚于此。公司综合部副部长刘哲同记者分享:“前不久我们的企业高管和优秀人才刚收到区里发的政策奖励。”
这份奖励源于稀土高新区“八项措施”。为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稀土高新区在落实市委人才工作部署基础上,出台《包头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引进培育工作的八项措施》,明确符合条件的企业高管人员,按其缴纳个人所得税对高新区财政贡献的100%奖励给个人;企业全职新引进或自主培养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优秀青年人才,给予最高2万元人才奖励……一揽子奖励政策让“凤凰巢”更有吸引力。
近期,稀土高新区正继续组织区内重点企业申报本年度引育人才政策奖励。
除了高层次人才及专家研发团队,高校毕业生也是人才招引重点目标。近日,稀土高新区党工委书记邬军军率队赴京,参加包头市与驻京高校政校企合作座谈会和招才引智宣讲招聘会。包头市长安永磁电机有限公司随队而行,公司副总经理苏锦智介绍:“公司连续多年参加市、区组织的全国重点高校招聘活动,招聘优秀高校毕业生20余人,在省部级攻关等多项科研任务中发挥作用,人才能量持续迸发。”
经过多年建设,稀土高新区已集聚研发平台163家、研发人才5000余名,逐步形成高层次人才、专业型紧缺人才、新就业或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技能人才分层分类、相互衔接的人才政策体系,形成一批行业龙头企业、研发平台相互作用的稀土产业集群,推动稀土资源“料成材、材成器、器高端”。
产学研一体 孵育用并举
引才聚才,以用为本。让事业激励人才,让人才成就事业,稀土高新区以产学研深度融合为方向,以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为突破口,推进人才培育、企业科技创新双管齐下。
“我们启动了企业青年科技创新‘1+1’行动计划,由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组建技术难题联合攻关小组,催生符合本地企业发展需求的科技领军人才和技术带头人,为加速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条件。”稀土高新区党工委委员、党群工作部部长赵铮介绍。
长安永磁电机有限公司对此有发言权。苏锦智谈起一次研发经历:“此前,我们一直存在电机产品仿真设计和测试的问题,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去研发新产品。”生产技术亟待突破之际,稀土高新区穿针引线,联合中科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和上海交大包头材料研究院,送来“1+1”人才培养计划。
“高新区和研究院经过技术分析,选派中科院电工所连广坤博士来到企业,一对一帮助我们攻克难题。”作为企业方对接技术骨干,苏锦智向连广坤讲述了产品生产困境。一番分析研讨,双方明确问题在于“企业稀土永磁电机制造技术强而缺乏控制器生产”,遂合力攻关设计出永磁电机仿真设计系统,用软件设计替代传统的样机研制,破解了企业多年来难以实现模拟设计的技术瓶颈,极大提升了企业创新能力。
眼下,稀土高新区已引进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知名院校、研发机构高端人才或团队与区内企业实施“1+1”人才培养计划项目10个,累计培养本土骨干科技人才40人,培育融合型创新人才500多名。
“1+1”人才培养基础上,稀土高新区进一步搭建“人才—企业”互动平台,细化校企合作。
服务企业育才需求,在区内3家企业设立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去年培养本土骨干科技人才10人;服务企业技术需求,促成企业与清华大学、中科院等50个科研院校开展联合技术攻关150余项,去年举办“科技互动驿站”活动10场;服务企业产业链需求,与包头师范学院、包头钢铁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开展“订单培养”“顶岗实习”校企合作,对接产业、促进就业。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稀土高新区已累计引育领军人才112名,培育“草原英才”“鹿城英才”创新创业团队36支,在航天航空、永磁电机、储氢电池等领域形成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应用产品,填补了粘接磁体、稀土陶瓷、伺服电机等领域空白,人才发展与产业升级交相辉映、同频共振。
感人才之所感 解人才之所难
去年8月,第十届内蒙古“草原英才”高层次人才合作交流会现场,内蒙古博特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王亚雄教授获得800万元“人才贷款”。王亚雄十分振奋:“这笔资金对于企业下一步的业务拓展、市场拓展以及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彼时,包头市成功获批全国第一批、自治区首个“人才贷”试点城市。得知内蒙古博特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资金周转不灵,综合评估公司能力后,稀土高新区主动上前提供服务,助其获批自治区首笔“人才贷”。
服务工作要解其所难。“企业和人才专注于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对政策享受和荣誉申报很少关注。我们设置了人才服务专员和服务专班,全力为企业、人才提供服务保障。”稀土高新区党群工作部人才工作负责人张玮说。
苏琳是9名人才服务专员之一,主要负责动态跟踪企业和人才需求,及时从政策解读、待遇落实、项目申报、人文关怀等方面为企业与人才排忧解难。“我们已组织申报‘包头市青年创新人才项目资助’‘内蒙古自治区杰出人才奖’等自治区级、市级人才项目11项,申报项目数量位居我市各旗县区前列。”
服务人才要供其所需。稀土高新区设立内蒙古自治区首家留学人员创业园,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领创办企业420余家,建起包头市首批“创业导师工作室”,多角度、多层次解决初创企业不同成长阶段问题,年均开展项目路演、创业沙龙等活动50余场。
提供服务更要感其所感。稀土高新区强化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专家机制,常态化开展问候、问情、问需、问策,远赴外省为人才配偶协调工作调动问题、为本区重点企业人才协调子女就学问题30余人次。细节方显心意,区工作人员协调开通直达大学科技园的公交线路,缩短人才通勤时间。
以点带面,关怀备至,人才政策落地有声,产业升级底气更足。今年稀土高新区稀土产业产值预计将继续提升20%,全区上下干劲满满。
记者临走前,路过稀土高新区新建人才公寓,土建工程预计今年7月竣工,静候又一批人才到来。
《中国组织人事报》
信息来源:“北疆先锋”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