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才工作创新优秀案例】内蒙古赤峰:“人才飞地”促“五链融合”
来源:赤峰市/2024-09-13 08:20:57 浏览量:2575
内蒙古赤峰:“人才飞地”促“五链融合”
内蒙古赤峰市委组织部
面对发达地区的“虹吸效应”,欠发达地区的人才吸引力“先天不足”,如何将本地区基础链同发达地区高端链有机结合,借助发达地区创新、技术、人才、产业集群优势,培育本地产业发展、吸引高端人才进驻、加快创新成果落地转化已成为欠发达地区亟待破解的难题。
内蒙古赤峰市作为欠发达地区,为有效破解人才吸引力不强、人才创新驱动不足的困局,坚持“内外兼修”“标本兼治”,不断促进全市党建、产业、人才、创新、服务等基础链转型升级、融合发展。创新打造以北京赤峰人才服务中心为主体,上海、西安等8家外埠人才工作站相配合的“人才飞地”,构建人才工作“飞地模式”,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研发在外地、转化在赤峰”的发展理念,有效促进了全市党建链、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服务链进一步融合发展。
完善组织领导,强化党建链引领作用
坚持党建引领,创新“飞地党建+”区域融合发展模式,以党建链引领和带动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服务链协同升级。成立京蒙(亦庄?赤峰)科创产业园项目党支部,以北京赤峰人才服务中心为载体,打破区域、隶属限制,推动京赤两地基层党组织成立联合党支部、产业联盟和党建理事会等合作组织,充分发挥两地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实现各产业领域人才队伍常态化交流互访,协同解决产业发展难题,推动全市重点项目、资金落地落实。
坚持产才融合,发挥产业链集聚作用
围绕蒙东(赤峰)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这一“金字招牌”,推广“飞地经济”产才融合发展模式,以产业链促进党建链、人才链、创新链、服务链集聚成势。
一方面,依托京蒙(亦庄?赤峰)科创产业园,借助京津冀产业辐射带、东北经济区和华北经济区的区位和资源优势,结合地方产业基础,不断发展壮大全市现代装备制造、新型化工、新材料、制药、绿色农畜产品、数字经济、新能源、现代服务业八大产业集群,风电装备、现代煤化工、生物制药等18个产业链。另一方面,以北京赤峰人才服务中心为平台,打造“工作生活在北京、服务贡献为赤峰”的柔性引才模式,为重点产业发展和科研创新提供关键智力支持。
打造区域品牌,夯实人才链支撑作用
围绕全市重点领域人才需求,打造能够对接“飞地市场”的“品牌化”人才引进模式,以人才链支撑党建链、产业链、创新链、服务链有效衔接。
在北京赤峰人才服务中心中设置人才市场及人才数据等板块,打通赤峰与外地的人才供求渠道,开展“古老红山 青春赤峰”主题招才引智系列活动,吸引全国知名高校优秀毕业生来赤就业创业,探索建立以北京为中心的全球赤峰籍人才数据信息中心,对接“赤子峰会”平台,邀请在外赤峰籍人才返乡创业、投资。
建设平台集群,提升创新链驱动作用
打造新型人才创新创业平台集群,研究制定《赤峰市科技创新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打造多维度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探索“飞地中转”创新成果转化模式,以创新链激活党建链、产业链、人才链、服务链发展动力。
在市外层面,建设京蒙(亦庄?赤峰)科创产业园一个“市外桥头堡”;在市内层面,建设赤峰高新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农牧业科技产业园、有色金属研究院、乡村振兴研究院、赤峰工业创新研究院“一区两园三院”平台。充分发挥北京赤峰人才中心桥梁纽带作用,支持跨区域共建实验室、实训基地、成果转化中心、飞地孵化器等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推广校地合作、院地合作,促进科技成果实现“研发在外地,转化在赤峰”。
加大政策支持,深化服务链保障作用
聚焦优化营商环境和人才发展环境工作目标,实施“飞地定制”服务保障模式,以服务链保障党建链、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不断延伸。
系统构建并完善赤峰市“1+13”人才引进政策体系、不断优化人次政策和发展环境。将北京赤峰人才服务中心作为主要阵地,积极宣传本地优化营商环境及人才发展环境相关政策,对市外重点项目及高层次人才签约、引进等实施“一事一议”“特事特办”的“定制化”服务,为 “飞地模式”落户企业提供“保姆式”服务,为高层次人才设立专项编制、优先职称评聘、发放安置费等专项政策,解决人才“后顾之忧”。
经验及启示
欠发达地区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应注重扬长避短。新时代背景下,欠发达地区在人才抢夺战中“筹码”不够,劣势明显。如何避开劣势,将自身优势最大化的发挥出来,是当前欠发达地区急需解决的问题。在这一方面,赤峰市人才工作“飞地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解决思路,欠发达地区可利用地理区位优势,就近在发达地区建立“人才飞地”,依托本地优势产业和飞地平台,以柔性引才引智的方式,将发达地区资源“打包引入”“带土移植”,从而改善本地人才工作形势。
欠发达地区引进高端人才应注重体制机制创新。一名高端人才可以带动一个区域、一个行业,人才资源的流动往往有着“跟随效应”的特征,一名“关键人才”往往能够吸引到一批相关人才跟随而来。而多年的实践表明,科技领军人才等国内外高端人才在欠发达地区往往“水土不服”或“飞而不全”,难以实现刚性引进并扎稳脚跟。这就要求我们把视线从“引进来”向“走出去”转变、从“全职留人”向“灵活引智”转变,打破行政壁垒、消除行政分割,建立“人才飞地”促进人才集聚,通过异地聚才打造“最强外脑”。
欠发达地区推进产才融合应注重“多链互嵌”。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制约,欠发达地区的党建链、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服务链等基础链条短、风险承受能力小。破解本地基础链向发达地区高端链靠拢,推进产才融合,可以通过“飞地模式”推动“多链互融互嵌”全面发力,做到借船出海、借梯登高,以发达地区高端链条和资源优势哺育带动本地基础链条向中高端拓展、向上下游延伸。
欠发达地区优化人才环境应注重部门联动。各地区应牢固树立“大人才”观念,充分调动本地各单位、各部门工作积极性,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上下功夫、花力气,通过制定政策、创新机制、改善环境、提供服务,凝聚起各领域合力。应进一步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将人才发展的探索进一步放权给市场,以社会化手段交由市场配置,政府以机制、政策等方式间接调控,变“管理模式”为“服务模式”,让“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合力推进,从而真正构建起人尽其才的发展环境。
(本文系“2023年全国人才工作创新案例征集评选活动”优秀案例)
(来源:大国人才微信 市委组织部 人才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