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导航 Navigation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才工作 > 人才资讯 > 旗县区资讯旗县区资讯

【党管人才】红山区:“三举措”确保乡土人才“破土飘香”

来源:红山区/2024-07-15 09:36:40    浏览量:7030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近年来,红山区坚持将人才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通过立平台、优机制、提质效等方式,培育乡土人才“金种子”,持续激发乡土人才发展潜力,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完善培育平台  夯实乡土人才发展基础

发挥阵地优势。持续优化2个镇级乡土人才孵化中心人才阵地功能,落实师资、经费、设施等工作保障,通过专家讲座、技能比武、业务指导、志愿服务等方式常态化开展人才培训。孵化中心成立以来,共开展各类培训60余期,培训学员2000多人次,培育孵化各类人才239名。强化党性赋魂。坚持人才和党员同孵化、同培育,同步成立乡土人才孵化中心党支部2个,采取村级党组织和孵化中心党组织“双向培带”的方式,将优秀人才吸纳进党员队伍并储备村级后备力量,不断提升农民党员整体素质。细化培训模块。开设“红乡融播客”网络直播间和“新农学堂”“耕读学院”实体培训基地等乡土人才教育培训“子平台”,真正实现“线上线下都能学、在家在外都能学、方便大家一起学”,打破乡土人才教育培训时间空间限制。

文钟镇“新农学堂”开展宣讲活动

 

红庙子镇“红乡融播客”宣传本地乡土人才


优化培育机制  拓宽乡土人才学习渠道

建立联合培育机制。由区委组织部、农牧水利等部门工作人员及受邀专家讲师组成“授课组”“宣讲队”,围绕政策理论、乡村振兴、实用技术、基层治理等关键内容,精心制定“课程表”、开设“融合课”,组织村干部、村级后备力量、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致富带头人等乡土人才开展分层分类培训,持续推动乡土人才思想理论和专业技能全面提升。建立外部交流机制。实施乡土人才“培优增智”工程,充分借鉴“他山之石”,组织开展经验交流和外派观摩,深入兄弟旗县示范村开展实地调研学习,邀请自治区优秀村党组织书记、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为乡土人才讲授“接地气”的经验课、分享课,切实将外部经验内化为自身发展新动力。建立“双库”互通机制。聚焦村“两委”班子换届选举,将乡土人才储备库和村级后备力量储备库人员互联互通,优先考虑在孵化中心储备的人员中选拔村级后备力量,积极争取对综合素质较好、热爱农村、有培养潜力的优秀人才进行重点培养,做大做强村级后备力量“蓄水池”。

农技专家到田间地头指导农户开展蔬菜种植
赴先进地区开展现代农业观摩学习


提升培育质效  激发乡土人才干事热情

引导人才发展致富产业。持续释放乡土人才培育成果转化成效,将知识技能融入产业发展,以乡土人才为经营骨干,以经济合作社为载体,通过“项目+能人+农户”接长共富链,近年来涌现出了线椒种植、民宿采摘、露营营地等一批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特色产业,真正将人才优势转化为乡村发展势能。鼓励人才参与基层治理。支持乡土人才依托自身专业知识和特长才艺参与基层治理,组建志愿服务队伍22支,培训志愿者300余名,以“有事您说话”“老段说法”“快板姐妹团”等活动为契机,引导志愿者参与日常服务、宣传教育等活动,受益群众达8000余人。组织人才开展示范带动。引导乡土人才在深化“三位一体”综合合作、“三变”改革、移风易俗等工作中争做表率,打造北虫草养殖、南果北移等特色产业,带头遵守积分制管理、白事“一菜一饭”等制度,逐步形成“影响一片、带动一群、造福一乡”的集群发展效应,让乡土人才唱响独具特色的“乡音”。

党员干部、乡土人才查看谷子生长情况


“老段”段玉海开展普法活动



(来源:红山区委组织部)

Copyrights © 2014 赤峰市委组织部 党员教育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蒙ICP备2000159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