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点】辽宁海城:以质赋能共绘发展新画卷
来源: /2025-02-13 15:06:46 浏览量:277
“电商产业园的培训很实用,我刚步入电商领域,老师们传授我很多妙招。”刘艳文是辽宁西柳电商产业园培训学员,他利用西柳电商产业园定期对有意向从事直播的就业创业者进行零基础免费培训的机会,将自创服装品牌推向全国市场。
近年来,海城市以打造“北纬40度 海城质造”城市品牌为契机,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充分利用自身优越的区位条件以及优势产业资源,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拓宽聚才渠道 引育高层次人才
“我在学校参加海城的政策宣讲会,最打动我的是海城对人才的重视,组织部长和我们面对面交流,不仅给出了优厚的待遇,也展示了城市的综合优势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已入职海城的硕士研究生林彤说。
海城市委组织部主要领导带队,赴周边10余所高校开展宣讲及招聘活动。累计举办“春风行动”“就在民企,职向未来”“百名学子看海城”等线下招聘会110余场,达成就业意向3077人次。通过海城人才网持续开展视频直播带岗及线上网络招聘,收到在线咨询16万人次。本着以用为本、紧贴实际、量力而行、多元投入的原则,不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累计为1200余名高校毕业生发放各类补贴980余万元。
聚焦海城产业发展优势,全面开展校地校企产学研合作,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行业上下游企业组建创建研发机构,开展科技创新。目前全市共有专业技术研发中心71家,有校企共建研究院11个。2024年,全年完成科技成果转化15项。通过产学研合作,柔性引进沈阳农业大学陈温福院士等100余名专家人才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
通过组织举办“菱镁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低空经济发展大会”等10余项科技活动,累计达成人才及项目合作30余个。通过组织企业参加国家、省、市举办的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帮助企业获评各类荣誉50余项。“一对一”为企业和人才团队精准指导,全程跟踪服务,助力企业赋能升级。获评“兴辽英才计划”创新团队3个,短期外国专家团队1个,累计成功获评兴辽英才8人,申报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1个,助力本地高层次人才成长成才。
坚持因地制宜,加快“产学研用”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沈阳化工大学教授梁兵,是海城市辽宁精华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与精华新材料公司合作多年,他带领科研团队深耕菱镁矿综合利用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帮助企业攻克“卡脖子”技术,协助开展不同组成配方和技术工艺制备高性能的技术研究,为企业创造经济价值破亿元。
搭建实践成长平台 激发人才活力
吸引留住人才的核心,除了政策吸引、产业支撑,能承载展示人才的舞台也尤为关键,海城坚持为人才提供创新创业的丰厚土壤和发展空间。
梯度培育科创企业平台。把企业作为招才引智、创新驱动的主体,大力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计划”,健全“高新技术企业—雏鹰企业—瞪羚企业”梯次培育体系,目前,全市共有高新技术企业117家,雏鹰企业21家,瞪羚企业8家;注册科技型中小企业286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7家。
积极打造就业创业平台。充分利用省级创业孵化基地海纳众创空间和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西柳电子商务产业园助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入驻海纳众创空间的初创企业,可享受最高4年22平米的免费办公场地,且水电费、网费、物业费等均由创业孵化基地承担,累计为400余名人才提供创业场地和税费减免支持。西柳电商产业园定期对就业创业者进行零基础免费培训,园区在培训学员自主创业时,会提供完善的供应链选品、直播软硬件支持等配套服务,并且对入驻的新注册企业、经济数据达标企业给予一定的租金优惠,累计为1.6万名创业者提供免费培训。
精准对标就业供需关键。实施吸引集聚高校毕业生留海来海专项行动。开展“百名干部进千企,助企纾困解难题”等系列活动,定期梳理企业用工需求。积极开发政策性岗位资源,扩大公务员、事业单位及其他政策性岗位面向毕业生招录比例。与大连工业大学、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沈阳大学经济学院、鞍山师范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等多家高校联合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围绕重点行业开发高质量就业见习岗位260余个。
优化人才发展生态 营造惜才爱才氛围
用真心实意营造拴心留人的归属感。持续更新完善《海城市“澄州英才卡”管理实施细则》,将“名校优生计划”招录的研究生人才纳入澄州英才卡C卡服务范围,围绕子女入学、配偶安置、医疗服务、生活娱乐等25个方面给予优惠政策,提升人才幸福感、获得感、归属感。建设4处人才驿站,为来海求职创业的毕业生提供免费住宿服务。
在海城市政务服务大厅设立人才服务工作站,配备专职人才服务工作者,开设24小时人才热线,持续开展人才政策咨询、业务办理、跟踪回访等服务工作,提供一站式贴心服务,及时兑现各类人才政策,进一步打造“海纳英才 城就未来”的人才服务品牌。
强化人才政治引领和吸纳,每年举办人才爱国主义研修班,赴红色教育基地、高层次人才培训基地等开展培训学习。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加大激励奖励力度,定期选树一批优秀人才典型,先后评定两批杰出专家、突出贡献专家,累计发放奖励资金150余万元。加大对人才典型事迹的宣传报道,为30余名专家人才拍摄风采宣传片,讲好“海城人才故事”,在全社会营造尊才敬才浓厚氛围。
在这场人才与县域经济相互成就、协同发展的前进道路上,海城以人才为笔、以创新为墨、以“质造”强市为纸,绘就出更加绚丽多彩的振兴发展新画卷。
(作者单位:辽宁省海城市委组织部)
来源:《中国人才》杂志202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