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文明的执着探求人田彦国
来源: 敖汉旗/2019-11-22 09:52:24 浏览量:10857
敖汉——文明太阳升起的地方。
史前文化厚重,古代遗址4200多处,旗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3万余件(套),文物标本重达10余吨,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28余件(套),二、三级文物800余件(套),是国家文物局命名的全国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内蒙古文博战线的一面旗帜。这些显著成绩的取得,正是如田彦国这样对史前文明执着的探求人,历经三十几年顶酷暑、冒严寒、风雨兼程,带领全旗文化战线广大科技人才,用辛勤的汗水和心血凝结而成、打造而来。
求实——他,扛鼎担当
田彦国,55岁,中共党员。从1984年开始从事文物工作,先后做过文物保管员、展厅讲解员、专职业务员工作,担任11年副馆长,2004年担任馆长至今。多年来,他严谨对待工作、潜心钻研业务、注重履职尽责,成为全区文博界小有名气的专家。从文物普查、墓葬清理、考古发掘、科学研究到陈列布展,无不浸透着他的智慧和才华。他带领考古队员们走遍了敖汉旗的山山水水、沟沟岔岔,收获了4000余处各个不同时期的古代遗址点的丰硕成果,其数量居全国县级之首。分析出小河西、兴隆洼、赵宝沟、小河沿四种考古学文化类型,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发掘后全部命名。“只有在敖汉旗才能全部看到中国北方远古先民从一万年前到三千年前期间人类活动的演变进程,没有缺环,繁衍不息”,考古学家说。由此,敖汉旗被学术界确立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世界旱作农业的起源地”“祖先崇拜的起源地”“中国‘龙’文化的起源地”“红山古国的核心区域”“中国‘玉’文化的源头”。
他,通读史书、详查资料、乐此不疲,不断提升业务素养,忠诚于文博事业。每年在山田沟道野外作业均达两个月以上,清理的古墓葬达40余座,获取珍贵文物500多件,撰写各类宣传文章、学术文章四十余篇。2000年,《中国文物报》整版刊登敖汉旗城子山遗址是本世纪末一次惊人的考古发现,在考古界引起了轰动,那是他带领同事们先期调查测绘的结果,他撰写了5000余字的对城子山遗址的详尽介绍,引起了社科院考古所的高度重视,北京的各大媒体及时予以报道并在中央电视台《午间新闻》播出,引起了《中华文明》摄制组的关注,并于2001年的12月,到敖汉旗城子山进行现场拍摄,作为《中华文明》大型纪录片中重要的一部分。敖汉旗城子山遗址的科学确立,被评为中国二十世纪末的最后一个重大考古发现。
同时,为将研究成果传播到社会各个层面,他撰写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和宣传文章。其中《夏家店下层文化山城分布及功能略考》《城子山山城结构布局分析》《赤峰地区史前聚落形态研究》被日本名城大学编入《中国文化考古地理学的研究》教材,向全世界发行。他与台湾著名玉器专家、台湾国立博物馆邓淑萍女士和香港中文大学邓聪教授对敖汉旗兴隆洼遗址出土的玉器微痕进行精确考定,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玉器,由此确立敖汉旗是中国玉文化的源头这一定论,并得到中国玉器学会和考古学会的一致认可。由此,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两个子课题,《中国史前聚落形态研究》和《中国玉文化工艺研究》同时在敖汉启动。他先后两次应邀前往香港中文大学现场讲学。
求精——他,无私奉献
博物馆承担收藏、宣传、科研三大职能。在老馆文物布展工作中,田彦国秉持精准布局,给自己和同志们立下“倒计时”牌,将各项纷杂的工作具体分解到每个小时里,凭着过硬的文博业务本领亲自撰写展览大纲、设计展陈布局;带领他的同事们制作一个长6米、宽4米,全面完整地展现敖汉旗地形地貌和古遗址分布沙盘,仅此一项就节省资金约20万元。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赵志军博士看后说:“敖汉文物分布沙盘,对于中国史前聚落形态研究提供了详实的资料”。最终,日夜奋战98天,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布展任务,交出一份令各级领导和专家满意的答卷。开馆那天,许多对敖汉非常关注的考古专家学者及自治区和市里的领导参观展览后感到很惊讶。认为一个旗县的博物馆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办出这样高水平的展览真不容易,称得上是全区一流的县级博物馆。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张忠培先生说:“敖汉旗是全国贫困县,但在文物资源和文物资料的占有上是全国最富有的”。
敖汉旗博物馆揭取壁画技术在全国可称“一绝”,这也是他和同事们从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几十年来他们共揭取辽墓壁画80余幅,这些壁画在北京展览期间,引起了国家文物局、首都博物馆及美术界、考古界的震惊,称“敖汉辽墓壁画是保存了千年的录像带”,被誉为是“中国壁画史上的最后一次闪光”。不仅弥补了辽史记载之不足,而且还能从多侧面,多角度反映辽代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体、风俗、生产方式、宗教、绘画艺术等各方面。为配合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的文物保护工作,他应北京市文物局的邀请进京参与壁画揭取工作。当时由于壁画受潮严重,画面大部分已脱落,揭取的难度非常大,他带领技术人员通过多次实验,攻克了技术上的一道道难关,最终成功地揭取清代壁画60多幅,画面处理不差分毫,并一次性复原上墙,使京城的专家们惊叹不已。专家组在验收时,认为敖汉旗博物馆的业务技术过硬,并当即表示,今后全国的壁画保护揭取工程将全部由敖汉旗来完成。
博物馆出色的考古工作赢得了中国考古界的普遍认可和赞誉。2008年,由科技部、国家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列为十二五期间的重点科研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两大子课题——《史前聚落形态研究》《中国玉文化工艺研究》在敖汉旗启动。2009年,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中央电视台《探索与发现》栏目组来敖汉拍摄了两集共90分钟的电视专题片,《国法颁布》和《宝藏清单》作为新中国文物六十年的献礼片,这是敖汉旗博物馆的殊荣。
他,几十年精益求精的文博工作,掌握了一手过硬的业务本领,无论是文物鉴定、考古发掘、展厅布陈,还是器物修复、揭取壁画,均有很深的造诣。敖汉旗博物馆在国内外有很高的知名度,荣获国家文化部金牌奖,他个人也多次受到自治区文化厅的奖励。
求新——他,不懈追求
2012年5月末,为配合《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旗博物馆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对敖汉旗境内的兴隆洼文化兴隆沟遗址、刘家屯遗址和红山文化的草帽山祭祀遗址进行调查测绘中,业务人员在兴隆沟遗址第二地点发现几块陶片,凭着职业的敏感,觉得很像陶塑人像的头部发髻,田彦国经过对陶片深入细致的研究,认为这一发现十分重要,立刻带领馆内业务人员赶赴实地,进行更加详细的调查,现场找到了陶塑人像的嘴部和一段胳膊残块。几天后,几经比对拼接,一尊高55公分的红山文化时期红陶人像较完整地展现在人们面前。随后,与中国社科院考古所联合对该遗址进行局部发掘,陶人复原成功后,田彦国马上撰写文章在新闻媒体上发表,又会同红山文化研究领域泰斗级专家郭大顺先生和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刘国祥先生一起对陶人进行进一步研究。红山文化陶人被学术界定位是“中华祖神”。
这一红山文化整身陶人的发现,再一次轰动了考古界,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多家主流媒体相继报道,在国内外引起很大轰动。中国考古界泰斗严文明认为红山陶人是中华共祖。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说:“这首先是红山文化的重要考古发现,同时也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十年来最重要的考古成果”。中央电视台《探索与发现》摄制组再一次来到敖汉,把镜头对准了这一重大的考古发现。摄制组一行连续工作100余天,《敖汉问祖》专题片于2013年3月4日和5日面向全国播出。
田彦国带头参与敖汉兴隆沟遗址挖掘工作,浮选出的炭化粟和黍的籽粒,距今八千年,比中欧地区发现的谷子早2700年,由此敖汉旗被确定为“横跨欧亚大陆旱作农业的起源地”。2012年9月5日,敖汉旱作农业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正式授予“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为推动谷、黍的种植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利用考古带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典型范例。中央电视台《探索与发现》栏目又相继拍摄了三集《敖汉旱作农业探源》考古纪录片,于2014年播放,大大提高了敖汉旗的知名度。
求效——他,永恒夙愿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广西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时指出,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田彦国心领神会,要让文博出精品、出成效。适逢5·18国际博物馆日,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博物馆举办“玉出东方——敖汉红山文化玉器精品展”,在杭州跨湖桥遗址博物馆和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进行展出,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促进了长江流域和辽河流域文明互鉴,扩大了敖汉旗在国内的知名度,这也是内蒙古旗县级博物馆首家独自组织的对外展览。
他,用一片赤诚之心保护祖国文化遗产。敖汉旗境内有古代遗址四千余处,保护和建设的矛盾尤为突出。他主张预防优先,保护为要,每年集中组织考古队,抢在春耕农田基本建设工程之前进行田野调查,对保存较好,遗迹清晰,面积较大,学术价值较高的史前重要遗址划出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列入旗政府文物保护名录中,让文物保护步入法治轨道。几年来,他总体布局、综合协调,先后争取国家项目资金1000余万元,完成兴隆洼遗址,城子山遗址保护围封、安防监控,五十家子辽塔古建维修,老博物馆库房建设和辽墓壁画养护工程项目。
敖汉旗博物馆每年接待我国和来自美国、日本、韩国、英国、以色列等国家的专家学者3000余人(次)。各级领导5000余人(次),社会各界人士20万余人(次)。鉴于敖汉旗在中国考古界的特殊位置和学术界公认的影响,2011年11月,经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批准并报国家文物局备案将敖汉旗博物馆升格为“内蒙古史前文化博物馆”。敖汉旗作为红山文化的核心区域,2015年1月26日,被自治区文物局批准成立“内蒙古红山文化博物院”,成为中国北方乃至东北亚地区史前文化研究的中心。2018年被国家文物局、中国博物馆学会成功批准晋升为国家二级博物馆。
探求文物、文化、文明,是田彦国执着而永远的追求。在探寻的道路上,他,成效突出、硕果累累:被评为中国古都学会理事,内蒙古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组成员;被聘为赤峰学院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赤峰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客座教授;荣获旗政府“红山文化陶人专项奖”“全旗突出贡献奖”,全市“文物系统先进个人奖”,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文化厅、文物局、公务员局联合表彰“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先进个人奖”。在追求的道路上,他,勤奋敬业、甘受清贫、拼搏进取,给我们以教育、启示与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