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导航 Navigation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才工作 > 他山之石他山之石

【亮点】陕西:“三项改革”加速成果转化

来源: /2024-05-20 08:31:17    浏览量:6824

近年来,陕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特别是关于“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的重要要求,在全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医疗卫生机构等探索开展以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为主要内容的“三项改革”,推动创新成果加速入链、创新人才活力释放、创新资金汇集涌流。

西安石油大学严正国教授(左四)和团队成员研讨设备技术问题


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

解决“不敢转”问题

高校院所把职务科技成果当成国有资产管理,转化科技成果存在国有资产减值流失顾虑。针对这一现象,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建立区别于现行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明确以作价入股等方式转化职务科技成果形成国有资产的减值及破产清算,不纳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管理考核范围,有利于卸下高校院所及人才的思想包袱,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2021年西北工业大学出台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办法》等系列制度,将全部职务科技成果纳入单列管理,明确转化前的职务科技成果不纳入现有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不纳入现有国有资产审计和清产核资范围,相关领导和责任人员已经履行勤勉尽责义务且没有牟取非法利益仍发生投资亏损的,不纳入国有资产对外投资保值增值考核范围。

在“三项改革”影响和感召下,西北工业大学青年教师罗剑以知识产权作价入股200万元在西咸新区注册成立了公司并完成天使轮融资,投后估值4000万元。2022年8月初,公司投资1100万元的国内第一条薄膜铂电阻自动化生产线开工建设,建成后将打破国外相关产品和技术垄断,实现技术自主创新,产品稳定供给。西北工业大学汪焰恩教授将名下19项发明专利所有权作为无形资产入股西安博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集中实现在全仿生人工骨、骨钉、骨板、骨填充颗粒等3D人造骨打印产品上的市场应用,科技成果转化再结硕果。


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制度改革

解决“不愿转”问题

针对科技成果转化产生的社会贡献和经济价值在人才职称评审中体现不够,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人才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建立了技术转移人才参与职称评审的两条路径和评价标准。一类是教师自己进行成果转化,根据实绩纳入“教学科研型”贡献参加职称评审;另一类是专职服务成果转化的科技管理人员,纳入工程序列参加职称评审,极大调动了各相关主体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999年刚开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杜军志带着自己培育改良的“西农早蜜一号”来到阎良推广甜瓜新品种,帮助农民实现甜瓜每亩收益由原来的一两千元提高至7500元,但由于教师职称评审更注重教学和科研,杜军志十余年来仍为助理研究员。“三项改革”开始后,学校面向国家和区域主导产业发展需求,设立科研推广岗位,单独制定符合推广教师职业特点的职称评价标准,重点考察其典型试验示范基地建设、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和品种推广面积及社会经济效益等;增加推广业绩综合考评环节,通过实地考察、现场汇报、服务对象评价等环节综合考察教师推广工作实绩和贡献。杜军志探索出的一整套成熟甜瓜育苗和标准化栽培技术,解决了农业生产难题,为地方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成功从助理研究员直接晋升为推广研究员。近三年,学校有16位像杜军志这样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农科专家晋升了职称,极大调动了从事科研转化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

解决“缺钱转”问题

针对人才在成果转化中缺乏资金等问题,支持人才将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以现金出资方式,入股科技型企业,形成“技术入股+现金入股”的投资组合,盘活了横向结余经费、为科技成果转化注入资金活水,大大降低了高校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投入的资金压力,同时与企业和创投机构等捆绑形成真正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黄廷林教授团队2022年12月与长期合作方共同出资在西咸新区注册成立公司,注册资本1000万元,团队技术入股占比35%。团队一直以来有部分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长期闲置,既不想将科研奖励经费全部提现,又缺少合理有效的资金利用渠道。根据“三项改革”试点精神,经申请,学校批准同意将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以现金出资方式入股,形成科研团队与投资人风险共担的“现金入股+技术入股”的投资组合。根据学校实施细则,团队将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200万元由学校账户直接入股合作公司,增资后科研团队占比达到45.8%,加大了科研团队与企业在知识产权产出和应用中的话语权。


“三项改革”成效明显

加速了产学研合作进程。西安交通大学与国家电网、华为等近百家领军企业、科研院所签约167家战略合作平台,建立64个深度融合校企联合创新中心,在陕就地转化成立203家科技型企业,累计第一轮融资超过3.6亿元。陕西科技大学构建学院与地市合作的“一院一市”机制,在秦创原总窗口落地转化企业31家。2023年,全省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4120.76亿元,同比增长34.95%,就地转化技术合同35124项,占全省50.38%。

促进了科技型企业量质双升。“三项改革”推动了更多存量成果、静态资源加快转变为现实生产力,一大批科研成果加速走向市场,科技企业“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四大工程取得明显成效。2023年,全省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2.18万家、同比增长37%;高新技术企业1.61万家、同比增长33%;新增A股上市科技企业7家,科创板、北交所上市(过会)企业分别达到15家和5家、位居西部前列。

支撑了产业高质量发展。西北工业大学聚焦新材料、航空航天等重点产业,组建67家成果转化参股公司,7家企业成为产业链“链主”企业,6家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19.12亿元,贡献地方税收4.25亿元。在西安光机所等高校院所孵化转化企业带动下,陕西光子产业聚集企业315家,形成光子制造、光子信息、光子传感、生物光子等产业集群,年产值超过300亿元。



信息来源:“大国人才”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s © 2014 赤峰市委组织部 党员教育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蒙ICP备2000159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