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导航 Navigation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才工作 > 他山之石他山之石

【亮点】山东东营:打造盐碱地综合利用人才创新高地

来源: /2024-01-25 15:11:03    浏览量:2467

位于山东省东营市的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下简称“黄三角农高区”)是滨海盐碱地的典型代表区域,是探索盐碱地综合利用、发展盐碱地现代农业的天然试验场。

2021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三角农高区视察时强调,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引下,山东东营支持推动黄三角农高区于2022年12月成功创建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成为全国农业领域第5家、盐碱地领域唯一一家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成全国面积最大、设施最先进的万亩级盐碱地农业示范基地,走出了一条人才引领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盐碱地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集聚领军人才团队打造科技创新动力引擎

东营和黄三角农高区秉承农业科技创新基因,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黄河流域生产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乡村振兴战略于一身,对人才战略资源的渴望尤为迫切。

加快集聚高端人才。东营不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统筹推进区域人才一体化发展,持续优化人才资源要素配置,大力实施“人才金政40条”,以最优政策和最优服务,吸引集聚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人才,着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盐碱地“人才高地”。对引进的院士等顶尖人才,“一事一议”给予资助。对企业自主培育或引进的国家级、省级、市级人才工程人选,给予经费支持。每年设立专项资金,支持高端人才引进及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创业。两年来,推动黄三角农高区先后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等48家高校院所合作,引进各类科研团队108个,集聚高层次科技人才976人。柔性引进匡廷云、种康、吴孔明等两院院士及其团队,聚力突破耐盐碱作物提质增效等系列关键技术。

积极推动校地协同育人。整合东营市农科院、东营职业学院等科研力量,支持推动黄三角农高区与青岛农业大学合作共建盐碱地农业研究生培养基地,2022年9月实现首批师生入驻;成功获批山东省智能农机装备现代产业学院,注册成立黄三角智能农机装备产业研究院;与东营职业学院签订合作协议,目前正在建设盐碱地现代农业产业学院。积极创新人才梯次培养机制,以盐碱地农业人才培养基地、高素质农民实训基地为载体,着力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技能型人才、管理型人才和高素质农民,形成盐碱地农业人才培养的“源头活水”和“强磁场”。

搭建科技创新平台打响“科技会战”

盐碱地综合利用的关键在于农业科技创新。加快科技创新离不开平台搭建。两年来,东营市支持黄三角农高区搭建创新资源集聚、组织运行开放、发展结构多元的“集团式”创新平台,着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盐碱地“技术高地”。

积极发挥国字号创新平台“龙头作用”。高标准建设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加快聚集创新资源,组织联合科技攻关,聚力答好“盐碱地农业之题”。2023年5月首届盐碱地技术创新大会在东营召开,同步签订共建耐盐碱牧草和绿肥作物育种示范基地、耐盐碱种业科研基地等重大合作协议5项。

立体化打造各类科创平台。建成耐盐碱植物生物育种、育种加速器、标准化鉴定等各类创新平台53个,获批国家级创新平台6个、省级创新平台11个,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32家,承担实施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战略先导专项等国家、省重大科研项目59项,取得科技成果226项,制定大豆、藜麦等盐碱地作物栽培技术标准6项,聚力推进国家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试点。

构建前沿技术创新体系。实施重大科技创新工程盐碱地现代农业综合解决方案及关键技术集成示范等重大项目。“种子”方面,构建国内领先的“种源保存评价—实验室分子育种—模拟环境育种加速—田间耐盐梯度鉴定—良种试验示范”耐盐碱作物育种创新体系,收集保护种质资源3.5万份,筛选培育耐盐碱作物新品种(系)55个,亩增效益15%—20%。“耕地”方面,构建以“控盐—减肥—降药—保育—增效”的盐碱地改良利用技术体系,实现地力、产能“双提升”,亩均增产20%以上。

探索“大兵团”协同攻关机制建设盐碱地现代农业示范样板

以盐碱地综合利用核心共性关键技术和前沿引领性技术攻关为核心使命,黄三角农高区聚焦盐碱地生物育种、盐碱地产能提升和盐碱地生态化利用三大关键领域,坚持人才、平台、项目、基地一体化推进,探索构建政产学研“大兵团”协同攻关机制,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着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盐碱地“产业高地”。

立体化搭建全国盐碱地科技创新网络体系。联合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所、青岛农业大学等国内盐碱地农业领域创新能力强、科研基础雄厚、产业化成效显著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优势单位,除在黄三角农高区建设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总部外,在吉林、新疆、河北设立东北、西北和华北3个分中心及16个试验站,形成“1+3+16”的国家盐碱地协同创新体系,有效整合全国盐碱地优势创新创业资源,形成盐碱地保护和综合利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集成式创建科技创新共同体。创建山东省生物技术与制造创新创业共同体,集聚共建单位创新资源,实行“首席专家+团队+企业”的组织模式,采取委托研发、竞争申报、揭榜挂帅等形式,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攻关,着力解决制约生物技术与制造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瓶颈,加快培育更具原创力和竞争力的盐碱地生物种业、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

多维度打造创新成果转化平台。着力打造国家盐碱地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培育和示范引领基地,建设众创空间、成果孵化器、产业加速器等科技综合服务平台,打通科技与产业转化的连接通道,将科研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引进培育中藜盐地藜麦(东营)种业科技有限公司等种子企业,配套育种机械研发生产平台,推行商业化育种机制,构建起集品种选育、良种繁育、推广销售于一体的盐碱地特色种业链条。以盐碱地特色种业为引领,重点培育大健康及功能性食品智能装备制造产业、生物技术与制造和农业科技服务业5大高新技术产业,构建起盐碱地特色农业产业体系。


信息来源:“大国人才”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s © 2014 赤峰市委组织部 党员教育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蒙ICP备2000159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