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导航 Navigation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才工作 > 他山之石他山之石

【亮点】青海省大通县:以人才振兴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来源: 青海省/2022-12-02 14:00:00    浏览量:1218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这为我们做好新时代人才振兴与乡村振兴结合文章绘制了蓝图、指明了方向、坚定了信心。推动乡村产业、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必须推动人才振兴。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理解和把握乡村“五大振兴”的辩证统一关系,大胆探索、主动作为,结合大通工作实际,在乡村振兴“主战场”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让更多优秀人才扎根大通、奉献大通,为绘就“一城山水,大境通达”美丽新画卷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厚植人才沃土

助推产业振兴


“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技兴农、产业兴村,靠的就是人才。我们要牢固树立“产才融合”的发展理念,抓住“以人为本”这个核心,以人才振兴赋能产业发展。

农科成果产业化。以北川工业园区铝产业园、生态教育基地等为载体,积极搭建科研院所与高效合作交流平台,实施一批“产学研”项目,实现资源共享、专家共用、人才共育。引导科技人才不断创新,向西宁市蔬菜科技产业园、大通森田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科技创新主体中注入科技力量,做到以产聚才、以才兴产、产才融合。邀请农林畜牧等领域专家作为“科级特派员”到县开展技术指导,为“三农”产业提供科技和智力支持。

农业发展品牌化。深入实施品牌强农战略,支持种养殖大户创办专业合作社、成立电商企业,大力打造“三品一标”产品,提高“老爷山蔬菜”“新庄黄瓜”等本土品牌知名度,打通大通特色农畜产品销路。栽好“梧桐”,支持“能人回乡”创新创业,以“大通牦牛”等品牌为依托,不断提升农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实现特色农畜产品全产业链发展。

乡村振兴数字化。持续深化与数字经济领域的腾讯云企业合作,引入专业化团队、职业经理人实施好大通县农文旅融合数字化“大通号”平台搭建,进一步推广“三进一出”模式,借助东西部协作的人才、技术、资金优势,推进乡村振兴数字化建设,大力扶持产业发展。


汇聚文化人才

涵养文明乡风


文化人才是文化振兴的主力军,我们要充分发挥文化人才在乡村农文旅产业和新风培育中的支撑作用,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以文化人。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汇乡贤之智,聚乡贤之力,深入开展“一约四会”建设,为推进乡村移风易俗注入新活力,达到“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的目的。

以文润城。搭建河湟皮影、大通农民画、剪纸、青绣等特色文化品牌有效载体,鼓励文艺人才创作更多优秀文艺作品,让优秀民间文艺薪火相传。充分挖掘民间艺人、工匠蕴含的时代价值和市场价值,积极举办技艺大赛及文化活动,用“花儿”“贤孝”“打搅儿”讲好大通故事。

以文兴业。深入挖掘乡土文化潜力,实施剪纸刺绣类、曲艺类、工艺制作类等人才“名师带徒”工程,推动本土传统技艺传承队伍不断壮大、技能产品不断创新。以朔北藏族乡窎沟片区乡村旅游扶贫产业园为示范,打造具有大通特色农文旅产业,柔性集聚旅游高端管理人才,并培养一支相对稳定的兼职旅游人才队伍和志愿者队伍,为地方农文旅发展出谋划策。


培育生态人才

推进生态振兴


实现生态振兴目标、建设美丽中国,需要大批生态环保人才作支撑。我们要立足“筑牢西宁北部生态屏障、建设全省经济强县”的县情定位,在拓宽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向转换通道中,不断壮大生态人才队伍。

发展生态农业。侧重绿色有机种植和生态健康养殖,用好“土专家”“田秀才”等农技人才,带领农民发展绿色高效农业。积极引进省市专家,实施大通地区牦牛绿色防控技术集成与示范、生物菌肥等生态农业科技计划项目,着力培养农畜产业应用型人才,同时注重成果运用,助力打造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

大抓生态建设。充分发挥大通生态资源优势,发挥绿谷乡贤、山水能人最大价值,吸引民间资本发展生态旅游,依山做“文章”,顺水抓“生态”。大力开展城乡人居环境建设,继续实施高原美丽乡村、污水管网、厕所革命等人居环境改善项目,让城乡人居环境更加秀美宜居、城乡建设更加绿色低碳。

重视生态科研。依托大通县“国家森林公园察汗河景区生物多样性生态教育基地”,推进激发林草人才对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的保护意识,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草原、森林等重要资源,加快推进生态振兴。


强化人才支撑

助力组织振兴


乡村振兴各项政策,最终要靠基层党组织来落实。我们要紧跟乡村振兴事业强队伍、筑堡垒、聚人才,不断把组织活力转化为乡村振兴动力。

配强乡镇党政人才。创新开展乡镇党委推荐优秀干部工作,扩大选人用人视野,聚焦乡村振兴“八大行动”,坚持一线选拔,把乡村振兴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广阔舞台。实施年轻干部“墩苗计划”“导师帮带制”,选派年轻干部通过下乡墩苗、入村壮苗、进企培苗等方式,坚定理想信念、树牢为民情怀、练就过硬本领。

培育基层治理人才。全面落实村级组织“223”后备人才培养计划,坚持把“讲政治、守规矩、有本事、能担当”作为选拔村“两委”干部的主要标准。通过整顿软弱涣散村、实施“跨村联建”试点等工作,以强化头雁、引回归雁、培育雏雁的方式,充分发挥优秀党组织书记的“传帮带”作用,建强基层治理人才队伍。

选育乡村建设人才。加大农民技能培训力度,努力培养一批新型职业农民、传统手工艺接班人、农业职业经理人、乡村致富带头人,推进乡村人才振兴。以“老爷山下党旗红,一圈四带十先锋”党建品牌创建活动为契机,汇聚在乡大学生、退伍军人、道德模范等高素质人才,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区域联动、共治共享”基层治理模式,为乡村振兴蓄力赋能。

(作者系青海省西宁市委常委、大通县委书记)

信息来源:“大国人才”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s © 2014 赤峰市委组织部 党员教育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蒙ICP备2000159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