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导航 Navigation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才工作 > 他山之石他山之石

【亮点】江苏无锡:集成创新激活人才强引擎

来源: 江苏省/2022-10-14 11:22:00    浏览量:872

突破“卡脖子”问题、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要坚持把人才发展作为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的战略基点,加快打造“高精尖缺”人才方阵。今年以来,江苏无锡紧扣集聚解决“卡脖子”问题的科技领军人才这一重点关键,坚持产才融合牵动、市场手段撬动、完善生态促动,从“找什么人”“怎么找人”两大问题入手,在探索集聚“卡脖子”攻关人才的有效路径方面取得一定成效。


以梳理“卡脖子”技术清单为切入点

绘制1套图谱榜单


技术“卡脖子”,往往卡在高端人才上。无锡精准聚焦“找什么人”,摸底“需求侧”,明确“卡在哪”,挖潜“供给侧”,明确“人在哪”,深入梳理产业发展技术瓶颈和人才需求,排摸家底、精准定位,明确目标、靶向发力。

坚持需求导向,凝练攻关项目榜单。完善“企业出题、政府发榜、人才攻关”机制,制定《无锡市科技创新创业资金“揭榜挂帅”项目操作办法(试行)》,从榜单来源、揭榜条件、评审立项程序等各方面规范“揭榜挂帅”程序。持续发布“太湖之光”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榜单,凝练“两机”关键零部件领域4个、高端芯片与人工智能领域6个“揭榜挂帅”项目。

坚持问题导向,编制重点产业图谱。聚焦“465”现代产业创新发展需求,制定集成电路等重点产业链创新图谱的编制方案。结合国家特别是周边城市的产业发展状况,对制约无锡集成电路发展的相关技术进行梳理,绘制集成电路产业链关键节点谱系图,细分到三级节点41项,形成“完全可控”“基本可控,但与国际先进技术有差距”“‘卡脖子’与‘短板’技术”3类清单。

坚持目标导向,编制人才资源地图。探索开展人才情报工作,从无锡籍人才入手,借助专业机构打造无锡籍高层次人才库,入库企业高管、高校教授、研究员等人才名单超1.3万条,人才信息包含产学研合作、项目奖励、论文专利等人物画像和工作关系、导师关系、合作机构等合作关系图谱。探索通过人才资源统计分析,梳理掌握一批能够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无锡籍人才信息。


以争创国家级人才平台为发力点

打造2大特色片区


无锡以争创国家级高水平人才平台为契机,助力高质量创建“宁苏”人才平台,立足本地优势产业链,搭建错位协同的人才平台,分别在滨湖区、新吴区布局打造军民融合特色产业人才集聚区、产才融合(集成电路)特色产业人才集聚区。

强化自主育才。发起“太湖人才奖学金”项目,组织重点企业在高校设立一批冠名奖学金,前置支持、引育一批与无锡主导产业契合的优秀大学生,打造解决“卡脖子”难题人才“蓄水池”。实施“太湖青年工程师”项目,选调一批优秀大三学生,以项目为依托开展校企联合培养,毕业后选调到相关产业领域龙头企业历练成长。已打造集成电路设计人才实训基地,聘请高校、企业、行业的专家联合授课,面向全球聚集130名“双一流”高校青年人才在锡长训2个月,80%以上人才留区就业。

强化平台聚才。无锡重点支持太湖实验室开展技术攻关,太湖实验室以无锡总部为核心,形成“大协作、大网络”架构,建立项目任务“揭榜挂帅”、科学家领衔的科研运行管理体系,进驻研发人员500人,已研发形成“深海空间站主体结构设计技术”等重大创新成果8项。无锡已先后与全国32所高校、中科院系统、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单位在锡共建产学研合作新型研发机构,建成清华无锡应用技术研究院、华中科大无锡研究院、江苏物联网发展研究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46家。江苏先进复合材料成型技术与装备研究所、华中科大无锡研究院、无锡量子感知研究所等一批在锡科研院所通过引育领军人才、打造攻关团队,长期钻研、高效投入,分别在高性能热塑性复合材料、随钻核磁测井仪器、页岩油勘探开发技术等“卡脖子”技术领域实现重大突破,促进产业提质升级。

强化飞地用才。充分激发企业主体作用,建成市级企业研究院61家、市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33家,培育了华云数据、中微腾芯、生基医药等高水平研发型企业集群,成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力量。无锡持续支持园区、企业在瑞典、日本、北京、上海、深圳、武汉等海内外人才资源富集的城市设立联合实验室、研发基地、离岸创业基地等人才飞地,全市累计在国内建成飞地平台34个。


以引进高层次国际人才为关键点

推进3项引才行动


立足窗口期与机遇期并存的历史节点,探索更加开放、更加便利的人才引进政策,采取更加灵活、更加高效的引才手段,链接更加多元、更加畅通的引才渠道,推动引才实现新突破。

“大赛”引才。连续第三年举办2022中国无锡“太湖杯”国际精英创新创业大赛,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健康、元宇宙等无锡重点产业及未来产业设置城市赛、揭榜赛、国际赛、专项赛。比赛共吸引5711个项目报名,比去年增长8%,其中国际团队955个,部分选手毕业于牛津大学、麻省理工、东京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举办首届“船海数据智能应用创新大赛”,设置“水面/水下典型目标识别”“非结构化数据压缩与处理”两个赛题,总计参赛队伍366支,提交作品5965次,58支队伍晋级决赛,实现以赛引才、以赛攻关。

“猎头”引才。发布“城市人才猎头”计划,建设市级高层次人才供需对接系统,着力招引紧缺急需海内外高端人才。征集博士需求岗位741个,收到简历 3421份,硕博人才占比49.4%,其中包括来自麻省理工学院、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等知名院校。探索成立市级猎头公司,由市人才集团牵头成立高端人才猎聘联盟。

“合伙”引才。实施“城市人才合伙人”计划,深化与头部机构的战略合作,完成对智联招聘战略投资,加快推进人才交付中心、人才品牌中心、人工智能大数据研发中心,以及国际(网络)教育枢纽、外籍人才交流枢纽、海归人才导入枢纽等“三中心三枢纽”建设。用好欧美同学会、哈佛大学无锡校友会等,成功获批“海归小镇”。梳理220个海外学联组织和近80个海外人才协会,推动59家高校在锡校友会成立太湖湾高校创新创业促进会并实体化运作,推动东大资本落地无锡,举办“创投无锡”校友会项目专场活动,打造太湖湾高校校友科创园,以“校友圈”带动“创新链”、撬动“产业群”。


以构建联合体协同攻关为着力点

用好4个载体抓手


无锡始终把集聚一批具有科技前沿引领力、科研资源集聚力、国际话语影响力的科技领军人才作为重中之重,探索举全市之力,建立新型市级调配机制,以构建技术联合体、人才联合体、资金联合体、服务联合体等四个联合体为抓手,多维度集中力量,厚植“卡脖子”技术攻关人才成长成业沃土,着力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难题。

突出机制改革,激发人才联合体内动力。立足本地民营企业家队伍和创业领军人才,遴选、培养一批具有战略头脑、能自驱创新、善布局统筹的战略企业家,采取“一人一策”“点将配兵”的创新要素配置模式,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使用机制,发挥其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牵头领题攻关。全市已组建高算力芯片设计及异构集成创新联合体、新型铁电存储技术研究创新联合体等17个人才攻关联合体。隆达超合金航材有限公司在董事长浦益龙带领下,专注于航空航天和燃气轮机等领域用高品质高温合金业务,延聘国内外顶尖专家人才,集成攻关我国变形高温合金制造的“卡脖子”难题,打破国外垄断,实现替代进口。

突出双向发力,加强技术联合体自驱力。坚持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更好结合,充分释放各类创新主体动能。破除行业壁垒、信息壁垒,共享科学装置、科研仪器、行业数据,营造开源创新生态。积极对接上海全球科技创新中心、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加强技术交流。与上海技术交易所合作共建无锡创新中心,依托创新中心完善交易规则、降低交易风险、提升交易规模、提高要素流通效率,为攻关联合体开辟技术交易绿色通道,加快技术成果备案、挂牌等工作流程,助力攻关联合体技术创新及成果转化。

突出金融赋能,强化资金联合体支撑力。成立规模2亿元的太湖人才成长1期基金、5亿元的2期基金及规模2亿元的太湖人才天使基金。成立总规模达2.01亿元的无锡太湖人才发展基金,注重发挥其母基金引导作用,撬动县区和社会资本,启动组建“卡脖子”专项基金,进一步强化“创投无锡”路演平台金融赋能,多措并举拓宽“卡脖子”技术攻关项目融资渠道。以规模1亿元的风险补偿资金为合作银行提供80%的风险补偿,优先为承担或参与“卡脖子”技术的人才企业提供最高1000万元的无抵押贷款,着力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科研攻关环境。

突出集成创新,优化服务联合体保障力。注重营造有利于“卡脖子”技术攻关的整体社会环境,助力人才安心科研、潜心攻关。加强工作推进保障,建立1500人的引才“服务专员”和“工作专员”两支队伍,构建共同参与、合力推进的人才引进、服务网格化工作体系。与“卡脖子”技术人才建立“一对一”直接联系、专门服务,协助人才做好项目申报、分类认定等非学术性工作。建设“无锡人才网”线上平台和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线下平台,持续优化保障制度、提升服务效率,对“卡脖子”技术攻关人才在住房安居、子女入学、健康医疗等方面给予专属礼遇,多措并举满足人才生活需求。


(江苏省无锡市委人才办)

信息来源:“大国人才”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s © 2014 赤峰市委组织部 党员教育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蒙ICP备2000159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