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导航 Navigation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才工作 > 他山之石他山之石

【亮点】江苏扬州:夯实乡村振兴人才支撑

来源: 江苏省/2021-06-08 09:43:31    浏览量:842

扬州是一座有2500多年建城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乡村人才工作有基础、有特色、有品牌,从“三把刀”、玉雕漆器、乱针绣、盆景园林,到草炉烧饼、秦邮董糖、瓜洲铁锅,乡村技艺门类广泛,已经融入衣食住行方方面面,乡村人才资源也十分丰富,拥有国家工艺美术大师14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7人,梳理并建立了4000多人的市级乡村人才库。


近年来,扬州以壮大队伍为基础、以能力建设为核心、以释放活力为根本、以组织引领为保障,持续完善乡村人才政策体系,建强“院室区园”(研修院、工作室、展示区、创业园)培育阵地,提升乡村人才保障水平,推动乡村人才规模不断扩大、质量稳步提升、结构更加优化,涌现出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土专家”“田秀才”“新农人”,开辟了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的广阔天地。宝应绣娘莫元花、修脚大师陆琴、玉雕大师高毅进等3人当选全国人大代表,46人当选省市县乡四级“两代表一委员”。


△全国人大代表、乡村人才莫元花(中)传承指导乱针绣技艺。


突出激励带动,让乡村人才更具活力


乡村人才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乡村产业的开拓者、群众致富的带领者,在乡非乡、说土不土、要才有才。扬州着力构建乡村人才“引育留评”精准培育机制,重点引进一批适合本地特点、扎根乡村基层、热爱乡村事业的乡村人才。


畅通引才渠道,发挥市“天使梦想基金”杠杆作用,对有发展潜力的乡村人才给予资金资助。突出柔性引才用才,引导国家、省市重大人才工程中的高层次人才,研究乡村产业、关注乡村发展。发挥科技镇长团制度优势,推动人才资源下沉到基层、科技成果延伸到乡村。


搭建育才桥梁,依托江苏旅游职业学院等高校成立3家乡村人才“三带”研修学院,以职业化教育形式传承乡村技艺,依托173家市级名师工作室,构建“领衔专家—指导专家—培育对象”培育链条。乡村人才王莹带领茶艺团队用心研习多种茶文化产品,开设习茶课程100期以上,举办富有扬派特色的传统茶会(非遗项目)190期以上。


优化留才服务,升级“人才政策20条”,提升政策精准度、增强政策含金量、扩大政策受益面,对作出突出贡献的乡村人才,在租房、教育、医疗等方面,享受高层次人才同等待遇。加大乡村人才典型选树力度,完善“十大能工巧匠”、企业“首席技师”、技术能手等荣誉体系,提高乡村人才荣誉感和获得感。


健全评价标准,乡村人才大多并非科班出身,没有高等学历,扬州注重发挥评价导向作用,建立适合乡村人才特点的评价制度和评价体系。近年来,会同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陆琴脚艺职业培训学校共同开发了“电商直播”“足部修治”和“背部敲拍”3个专项职业能力项目,相关乡村技术技能标准被纳入国家标准并用于对乡村技能人才评价考核,目前,全市462人次通过考核并获得专业能力证书。


突出产业发展,让乡村人才更具张力


只有推动乡村人才与产业、科技、资本深度对接、聚合裂变,才能从根本上提升乡村人才的乡村振兴效能。


延伸产业链,专门出台支持乡村人才创业街区(园区)的政策意见,真金白银支持创业街区(园区)发展。打造“好地方造好物”线上线下乡村人才产品营销平台,推广乡村人才网络直播,为乡村人才成长展示、创新创业提供优良载体。聚焦“一县一品”和特色产业,先后打造了7个集展示、传承、交流、服务于一体的农村创新创业园区(基地)和农村创新创业人员孵化基地,引领带动乡村人才投身创新创业热潮。


融合科技链,当前,传统农业、手工业正逐步向信息化、智能化转变,扬州积极引导乡村人才传统技艺技能与现代生活、现代科技相结合,推动乡村人才加强科技武装。“全国河蟹养殖能手”李永政与300多家养殖户签订协议,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网络销售”的产销模式,实现户均增收万元以上,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扶持资金链,针对乡村人才创办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抗风险能力弱等不足,发挥财政性资金撬动作用,给予适当扶持。与银行金融、风投创投等机构合作,开发适合乡村特点的金融产品,为乡村人才创业项目提供“人才投”“人才贷”等金融服务。乡村人才梁宝富创办的意匠轩园林古建筑营造公司目前已进入新三板上市。


突出技艺传承,让乡村人才更具魅力


技艺技能是乡村人才的立身之本、成业之基、发展之道。扬州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培育“匠心”、提升“匠能”、铸造“匠魂”,推动优秀乡村技艺走进生活、走入市场、走向大众,努力实现绝技不绝、家传不断。


提高附加值,支持乡村技艺稳步实现产品市场化,制定优化行业标准,引导乡村人才推进技艺传承、技能提升和技术革新,提升品质品位品牌,培育地理标识产品,使“老行当”焕发新生机。乡村人才谈义朝创立“鹅太皇”盐水鹅品牌,开展鹅养殖、加工和销售,形成完整产业链,平均每天出鹅800只以上。


增添吸引力,积极引导乡村人才创作的作品融入现代元素,贴近现代生活和年轻人心理,并兼具市场价值和艺术价值。非遗传承人夏梅珍与汉服文化协会合作,把非遗项目“扬州中秋拜月”和“扬州汉服技艺”融合起来,创建“细君”汉服品牌,研制各式汉服和汉代首饰数百件(套),同时面向社会开展个性化定制,形成了富有浓郁文化色彩和地方风情的民俗文化产业链。


拓展知名度,好的技艺不能只是“门内香”,还要打开门、广宣传、传久远。将人才元素融入“486”非遗集聚区、“三把刀”文化体验区等乡村人才综合服务区,汇集玉雕、漆器等70多个技艺门类,吸引乡村人才、名师工匠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技艺展演、活态展示。同时,积极组织参加国际赛事,在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上,小木匠吴晋卿获家具制作银牌,取得我国在该项目奖牌“零”的突破。


突出引领示范,让乡村人才更具合力


一人香不算香、个人富不算富。乡村人才来源于民间,成长于农村,理应服务乡村,在带领带动、致富乡村上发挥更多作用。


支持兴办企业,一门好手艺往往能发展成为一个好企业。扬州注重用好市场化社会化力量,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为乡村人才提供工商注册、税务缴纳、政策资讯、市场信息、产品推介等专业服务,鼓励有能力的乡村人才办企业、兴实业,目前共有864名乡村人才创办企业或领办合作社,乱针绣、玉器、古琴等优秀作品也已成为市场“抢手”商品。


培育青年人才,一个人才带动一个产业、一批人才发展一片区域。把支持培养青年乡村人才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强乡村人才“接班人”“后备军”建设。率先将乡村人才纳入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推动脚艺、搓背、烹饪等乡村人才培养和技艺传承,目前,近600名学徒、学员进入师带徒培养新模式。


发挥阵地作用,放大“院室区园”品牌效应,擦亮扬州“琴筝文化之都”、鲁垛“中国乱针绣文化产业园”、湾头“中国玉雕之乡”等金字招牌,发展乡村专业合作社,建立联农带农机制,帮助更多人吃上手艺饭。打造乡村人才集聚区,推行“特色人才+特色产业+特色区域”模式,发挥乡村人才“头雁”效应,形成创业就业集群,切实让乡村人才香起来、多起来、强起来,助力实现“好地方”扬州建设好上加好、越来越好。



来源:原载《中国人才》杂志2021年第5期

Copyrights © 2014 赤峰市委组织部 党员教育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蒙ICP备2000159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