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由喀喇沁旗南台子乡党委、北京西城区什刹海街道党工委、北京西城区新街口街道党工委联合成立的中共新什南协作扶贫联合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喀喇沁旗南台子乡召开。北京市西城区什刹海街道党工委、新街口街道党工委、喀喇沁旗委主要领导出席成立大会,南台子乡班子成员、全体村级党组织书记和脱贫攻坚驻村第一书记以及部分机关党员参加了大会。会上和会后,联合党委成员参加了重温入党誓词、设施农业扶贫产业资金捐赠、精准扶贫协作项目考察、贫困户慰问等活动。

联合党委抓住机制创新这个关键,建立了“344”机制,将简单的组织相加转化为工作的良性互动和深度融合,进行实体化运作,确保融合党建引领产业发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重点任务的作用。

实行三项举措,增强融合功能
围绕构建全方位引领、全领域统筹、全覆盖推进的大党建格局,按照“组织共建、要事共商、党员共管”的要求开展联合党建。一是组织共建。南台子乡党委、什刹海街道党工委和新街口街道党工委建立联合党委,下设产业党支部、社会民生事业党支部、文教卫生党支部,每一个党支部都各选派一名懂业务、具有丰富经验的班子成员担任党支部书记,在扶贫协作各领域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二是要事共商。建立联席会议制度,采取视频会议或面对面座谈的形式,本着高效、快捷的原则,适时召开联席会议,共同研究关乎党建工作、经济社会发展、民生事业的大事要事,共同解决问题,研究对策。三是资源共享。加强党员管理,充分发挥两地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契机,利用网络等新型载体,将两地党员学习平台、学习阵地等资源进行共享,在重要节日节点,积极组织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实现同频共振。

联合党委成员调研南台子乡卫生院工作情况
建立四项制度,激发融合活力
围绕发展需求链接、共建共赢链接、价值取向链接的目标要求,建立党建融合工作运行机制,确保党建融合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一是建立双向沟通服务机制。联合党委内各基层党组织实行双向沟通服务,通过定期互相走访、召开联席会议、座谈会或网络会议等方式,主动互相联系沟通,主动互相帮助排忧解难、化解矛盾,积极为联合党委开展党建工作提供优势资源。二是建立区域党建轮值制。联合党委内各基层党组织立足各自优势,根据具体工作的主题和要求,轮流牵头开展活动,形成良好的协作共建氛围。三是建立结对共建机制。联合党委积极促进辖区内各级党组织之间共驻共建、统筹共建。有效整合工青妇等群众组织资源,实现信息联动、工作联动、服务联动。四是建立干部双向挂职锻炼机制。两地党(工)委根据工作需要,每年选派优秀年轻干部互相挂职锻炼,在互相交流学习的基础上,促进双方干部互相积累经验,开阔视野。

联合党委成员走访慰问贫困户
实现四项融合,提升融合效力
在充分调研摸底、沟通交流的基础上,推动党建工作实现四个方面的深度融合。一是理念融合。牢固树立抓党建融合并非一蹴而就的理念,联合党委要将融合党建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一任接着一任地抓下去,围绕“抓党建促发展”这个中心,积极寻找党建工作和各项工作的融合点,做到有效融合,使党建工作在不断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中发挥作用。二是文化融合。京蒙两地有着天然的区位优势,南台子乡的蒙古语言、文字、戏曲及皮影戏等与北京浓厚的历史底蕴文化,通过多种形式的不断的交往交流交融,在保持各自独立发展的前提下,实现共同发展和进步。三是服务融合。联合党委围绕产业项目、乡村振兴、民生事业、基层党建等重点工作提供交流服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资源的引领作用,拓展参与服务、提供服务渠道,推动社会各方力量展开交流互动,促进京蒙共建互赢。四是扶贫融合。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南台子乡以“两不愁三保障”为原则,以产业建设为目标,以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为落脚点,结合前期京蒙帮扶的成果,进一步推进扶贫产业发展。北京两个街道根据乡政府的实际需求,锁定精准扶贫,聚焦产业建设,用有限的资金搭建产业链,覆盖到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上。同时做好与挂职、任职的扶贫干部,与受扶乡镇、旗驻村干部、村干部的对接,尽快实现项目落地,提升持续“造血”能力。

联合党委成员查看贫困户居住环境
(喀旗委组织部 李志涛)